- · 《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》[06/30]
- · 《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》[06/30]
- · 《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》[06/30]
- · 《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》[06/30]
- · 《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》[06/30]
视医学生为他者兼论人类学是什么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时间回溯至八年前,我初为人师。一度震撼于自己拥有的公共课大课堂,每上一次课,都是200多位听众超大规模的讲座。作为“打入”医学院内部的人类学专业第一人,我没有放弃过思
时间回溯至八年前,我初为人师。一度震撼于自己拥有的公共课大课堂,每上一次课,都是200多位听众超大规模的讲座。作为“打入”医学院内部的人类学专业第一人,我没有放弃过思考:如何调动学生听课的兴趣?如何增加课程的有效产出?如何让大家自觉地不干“私活”?这些医学研究生(临床医学、基础医学、药学、公卫、护理等专业),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,业余时间是如何安排的,每天的生活模式以及所思所想都是什么?我该怎样向他们渗透人类学知识?
我展开了调查。
这条调查之路自从教学之初开始,至今没有停歇。问题得到了部分的解答,新的问题又出现了,追寻到了新的答案,又开始了另一轮调查……好似文化的环程。人类学家背起行囊远赴他方,去体验异域的文化震撼,实现内心的浪漫情怀,这样的经历令“外人”艳羡不已。此时,基于教学,我展开了别样的田野调查,尝试去触摸医学生的内心,将其视为可以透过人类学方法去理解的“他者”,去感受他们带给我的“文化震撼”。
令我失眠的一堂课
前几年冬日里的一次课堂,主题是“公共卫生与人类学”,课堂上播放了我的博士生导师庄孔韶教授的禁毒仪式纪录片(《虎日》),并围绕着这部片子展开讨论。《虎日》在学术上的立意为,“其考察与研究运用了人类学的整体性原则,在寻找地方族群毒品依赖行为的社会文化原因的同时,考虑建立不同于科学方法论的另一种方法论,即以文化的力量战胜人类的生物成瘾性。”
就是这样一堂课,让我在当天难以入眠。同学们的发言像放电影一样,在脑海中一遍一遍重现。19分钟的纪录片看完了,请同学们提问并讨论。问题多在意料之中,并集中展现了西医训练背景及“科学主义”思维的影响,例如对这部片子或者这种禁毒方式“科学性”的质疑。这些问题都是合理的,且符合医学或公共卫生的关怀。突然,一位同学站起来说:“老师,那片子里的人,他们根本不是完整的人!他们甚至要靠这种仪式去管理自己。”
听到这,我心里“咯噔”一下。还没等我做出反应,紧接着有学生站起来,他立即反驳刚才那位学生:“你不了解这种情况吗?我家是农村的,在农村,大家天天这样生活,杀鸡杀猪,有时做仪式。”
这时,有部分同学的表情已经发生明显的变化。
接着又有一个女生站起来说:“这片子有点血腥,里面杀戮的镜头太多了!”
刚才反驳的那位男生接着说:“难道你不吃肉吗?你是不是一顿不吃也不行啊?!”
同学中有轻微的嘘声。
后排又有一位男生站了起来,有点激动地说:“我们这个时代太缺乏信仰了。这部片子成功了,因为里面的人有信仰!”
这几分钟里,同学们此起彼伏,争论得几近面红耳赤。
我知道,这时的讨论其实是渐入佳境了,因为,重要的观点和问题皆有所暴露。
我应该怎么帮助大家?
经过无眠,我突然顿悟,这就是为什么医学生需要人类学的知识?!我发现了人类学知识的用武之地!对于生物文化整体性这一人类学基本原理的认识,就是很好的切入点。
这是有特殊性的医学教育。我着力要做整体观的引导。生物医学训练与实践在对“人”的关注上是有偏颇的,医学人类学承担着这个重要的使命,与其他医学人文学科来共同校正。
且行且珍惜的行医之路
作为一名研究者,我视医学研究生为“他者”,经历了文化震撼,并逐渐去了解他们,这是一个“变生为熟”的过程。近年,我针对住院医师以“成长危机事件”为主题进行的叙事医学研究,则是相对应的“变熟为生”的研究过程。
讲一则故事:玉梅是某医院麻醉科的第一年住院医师。初入临床,玉梅要熟悉手术室、接触外科医生、访视患者等。这一切都让她心怀欣喜,每一天的工作都让她感受到新鲜、有趣、紧张、忙碌,她在不断地适应中。
有一天,手术间安排了四台手术,第二台是一位胃癌患者,男性,55岁。在第一台手术结束之后,这个患者被推进手术间。患者做好了准备,躺在那里,等待“发落”。
一般而言,在手术过程中,手术医生会根据标本的病理情况决定术式(即具体的手术方式,例如切掉哪些组织,保留哪些组织,是否清理邻近淋巴结等),在术中采用病理冷冻处理标本并诊断良性恶性,从而进一步决定手术切除范围的大小等。也就是说,手术过程中会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式往下进行。
文章来源:《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》 网址: http://www.lcyxyjysj.cn/qikandaodu/2021/0223/775.html
上一篇:运用美国教材指导医学生临床见习的教学
下一篇:风险管理在临床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分析